文/陳苑禎;圖/光之藝廊
1997 年雲門舞集在維也納演出「家族合唱」,該舞碼排除英文字幕與配音,以臺語及客語原音呈現,得到觀眾喜愛與迴響,林懷民在《合唱繼續進行》裡寫下當時的感觸:「那夜,我在旅館的房間裡一個人幹掉兩瓶紅酒,大哭大叫。好像一直在大海苦游,終於意外抵達一個渴望已久的岸頭。我終於領悟到:有了自信,才能有尊嚴。被尊重比被瞭解還重要。」
建構在自我文化與歷史上的自信,隨帶著自重與自尊,讓當時已成立近 20 年的雲門腳步更加踏實。這股自信的堅定得來多麼不易,若替換成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自信的發掘想必更加困難,而藝術能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一年多來,有一群人致力於為台灣身心障礙藝術創作者建立自信,成為幫助他們建造步入社會的踏腳石,這群人聚集在坐落於國美館旁由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所成立的「光之藝廊」,目前已有會員近 200 人,會友達 400 餘位。從中台灣出發,慢慢展開能量,鼓勵身心障礙者從事藝術創作,或培養對藝術的喜愛,能以藝術家、參與者、學習者等各種身分直接參與藝術相關活動。
依內政部統計,台灣身心障礙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至今已達 5 %,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認識或身邊有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人士在人生路上面對莫大的挑戰和困難,較常人更為艱辛。普遍而言,目前的社會對其的照護及特殊教育尋求均質化,著重在謀生技能的教導與符合社會規範的基本訓練,自我實踐的引導較為式微,往往忽略或低估了他們的能力和潛能。
協會將關懷焦點放在有藝術喜好的身心障礙者,透過藝術建立其踏入社會的自信,藉藝術為身心障礙者與社會尋求一個對等尊重、相互激勵、實踐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契機,目前的具體做法是為身心障礙藝術創作者提供創作的協助與推廣。包含舉辦年度徵件比賽,提供獎金鼓勵創作;以實體展示空間作為作品展演、創作交流、社會關懷與藝術學習的園地;建置身心障礙藝術創作綫上藝廊網站,也將進一步發展為身心障礙藝術與文創產業的媒合平臺。主要的基地光之藝廊不僅是一個展示身心障礙創作者作品的平臺空間,對有著各種不同程度身心障礙的創作者而言,創作之外許多藝術產業的枝枝節節皆非其所擅長,可能根本無力應付或者可說一無所知,因此協會成員更需要在過程中從旁給予各種的輔導與協助,持續而長期的關懷並對國內相關藝術政策產生影響是其終極的目標。
這些努力讓協會在 2010 年底獲得第十屆「文馨獎」的肯定。寅虎年末,慈善富翁陳游標帶著募集自中國的善款,在台灣社會激起一陣漣漪,相較於陳游標大張鑼鼓的錢磚、紅包磚,協會與光之藝廊努力積累的是關懷的善磚,但他們的努力很難喧囂,也需要更多細膩的思維。在台灣,無疑是關懷身心障礙藝術創作、具體接軌社會與藝術生態的唯一單位,放眼亞洲相信也是獨特的努力,曾經帶領訪台的日籍藝術家前往光之藝廊參觀,日人對其理念與做法相當感佩。光之藝廊以發出微光的火柴與星星來喻示善心的關懷,用點點星光所聚發的光來照亮台灣身心障礙藝術創作者前行的路,為他們建立自信爭取尊重,願這樣的理想能在未來帶來更多善的循環。
啟聰學校學生參觀光之藝廊。
第一屆徵件比賽創作展「有故事的人」展覽現場,「有情門」特別為 17 位得獎者設計適用的創作桌作為贊助。